1. 首页 >> 趣味生活

(于丹讲课视频全集)于丹老师说孩子的教育方法

于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?

于丹说"在所有的时间里,最重要的是现在;在所有权利中,最重要的是成长。"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。以下是边肖带来的关于于丹教育孩子的内容。欢迎阅读!

于丹教育孩子的方法——人们在表扬一个孩子之前,常说"良好的家庭教育

"现在这个评价用的越来越少了。父母多谈孩子"奥数得了冠军"、"外语口语水平如何"。在评价孩子时,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,却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揭示。

但是我还是喜欢"导师"这个字,因为是一种影响,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培养。对中国人来说,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础。孔子提出,一个人的学习应该分为几个阶段:第一阶段"进则孝,出则孝",即谈论家庭教育;第二阶段是"真心相信,热爱群众,但要善良",谈社会教育;第三阶段是"有余力就去学文学"也就是说,如果完成了前两个阶段,就可以学习文学知识了。现在我们反过来了。在学校接受多年教育后,我们去接受社会教育。家庭教育呢?经常被我们牺牲。

传统中国人接受了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。孩子们春天快乐地玩耍,夏天在河沟里游泳,秋天掰玉米摘土豆烤着吃。冬天,他们穿上新棉袄放鞭炮,贴春联,庆祝新年。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中清晰地展现出来。因为提倡多子多福,家家户户都是大拉小。一个馒头在出锅蒸的时候,可能会被掰成四块,每个孩子吃一块。这就叫分享。

我们的孩子现在远离"分享"这个词。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削好皮,切成块,用叉子喂到孩子嘴里,说:"再吃两片,就要练琴了!"从一个人拿着一块馒头到在太阳下玩耍,再到现在奢侈的食物和水果上的叉子到嘴里,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?

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,但进步也有它的精神标准。有时候我们只满足于我们得到的,却忽略了我们付出的。今天,我们可能获得了更多的知识,但我们付出的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。

就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吧,我们小时候玩的方式很不一样。我小时候,那是70年代。在北京的胡同里,女孩们热衷于砍沙袋和跳橡皮筋。你可以花一毛钱买一大堆橡皮筋,然后我们把它们一根一根缠起来,形成一个橡皮筋,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到肩膀,我们可以一路跳到"大胆地"。那时候的打法很差,我们的打法很公平。谁输了绝对不允许作弊,谁跳的不好还得下来撑橡皮筋。这是游戏规则。

现在,我们社区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辆滑板车和一双旱冰鞋。孩子们滑到前面,互相问好,然后散去。他们的空房间越来越大,速度也越来越快,但是却失去了一个团体游戏的环境。滑板车和旱冰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,却缺乏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。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轨?因为他们年轻时花在规则上的时间越来越少。我们和同龄人一起跳橡皮筋,砍沙袋。如果你作弊,人们就不会和你玩了。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识别的问题。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孩子。他们也是好孩子,好孩子,但是在玩耍的时候,却缺乏对这个规则的协商和认同。在滑板车上的速度里都是一个人的时候,怎么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懂得牺牲和卑微?

家教是一种伦理认同,也是一种规则认同。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意识,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意识。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,是规则的服从,是个人对集体的服从。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总是磕磕绊绊,和别人发生那么多矛盾?你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"等你上了大学。规则",已经晚了。

我们都知道于丹教育孩子的第二种方法"没有规则,没有方圆"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是混乱的。一方面我们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,另一方面老人也在为孩子服务;一方面,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,遵守规则。另一方面,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,孩子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。我们告诉孩子要努力,要简单,但是在行为上,我们还是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。

"言传身教胜于身教"与行为的力量相比,思想和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。我女儿也是独生女。她两岁的时候,我们告诉她奶奶有糖尿病,每次吃饭前都要吃药。所以她养成了这个习惯。每次吃饭前她都拿筷子,她说"奶奶,吃药吧!"她会明白她要对奶奶负责,她会觉得有责任很荣幸。以前我们带她出去玩的时候,她会带一个娃娃,说是她的"妹子"。但是4岁了,出去玩都不带她"妹子"是的。我们问她为什么,她说:我想腾出手来帮助我的祖母!"

今年春节带她去丽江,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,很新鲜。回来的时候,她一手拿着一个鸡蛋,一边吃一边紧紧抓着它。我们都嘲笑她,“ldquo你的蛋快孵化了。"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,她舍不得放手。就这样,二蛋跟着她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,还没来得及换鞋,她就扑到奶奶怀里说"奶奶,我给你带了两个鸡蛋!"那一刻,我觉得很惭愧,因为我最多想到给妈妈买些土特产,却从来没想过不花钱能给她带回什么。当时我就在想,孩子做了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她有没有担心。

一个从小懂得关心别人的人,长大后可能会被别人关心。家庭是我们从小担心的地方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家庭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。今天,我们常常觉得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产品,已经失去了属于每一个家庭的品牌。"品牌化"这个词的英文单词是"品牌"它也意味着"品牌"。企业要有品牌,其实人也需要品牌。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有几个亿的资产,你有多高的学历,或者你的地位有多显赫,而是指我们把什么样的家族品牌带入社会,用什么样的个人品牌来对抗过度标准化"流水线"。

家庭教育产出的最终产品是"态度"。女儿4岁的时候,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。一天她"砰"我把篮子摔了个稀巴烂,篮子的一角从一个三角形的洞里掉了出来。她"Wow "我悄悄地哭了。我说:"让我们试一试,看看我们能不能把篮子做得比没破的时候更漂亮!"我们剪贴,她用蜡笔涂颜色。最后,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。她告诉我,"妈妈,我明白了。哭也没用。"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。令我沮丧的是,每次家里有东西坏了,她都很开心地说"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好看!"
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变得比没坏的时候更好。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要让事情变得更糟。这是一种生命修复能力。一个人的一生会怎么样,我们无法控制,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在我们自己手里。

作为父母,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,向孩子传递一种态度,让孩子明白如何面对挑战。如果你告诉你的孩子:"我会好好照顾你的,你这辈子都不会破筐。"这是谎言。孩子不仅会摔坏花篮,还会摔坏自己,还会撞到头。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能力像花篮一样更好的修复自己了。我觉得4岁告诉他们这个能力不算早。

于丹教育孩子的方法3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的教育太多了,我们几乎把成功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。但我始终相信,成长比成功更重要。

成长是一个过程,成功是一个结论;成长是与人生相关的评价,成功是与社会相关的评价;成长是内在系统,成功是外在系统。希望孩子关注心灵,关注自我,关注人格,不要那么在意外在的标签。

我喜欢。非常喜欢。成长"这个词。一个人的生活要成长,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,一个群体的建设,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。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"成长"它是最健康的力量,也是最持久的力量。它不是依附于外在的,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。儒家说"一个绅士一天拯救自己三次",它在"自省"成长。道士说"道"是"孤独寂寞,独立不变,走来走去没有危险"。人的一生不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吗?一个太忙的人,被社会标准绑架;当一个人不独立时,他就放弃了自由;当一个人失去了四处走动的能力,他就停滞了。

中国人说"人过了三十就不学美术了,人过了四十天下午"。但是在今天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,人到了六七十岁难道不应该学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吗?如果一个80岁的老奶奶能学会陪孙子玩游戏,试穿孙女的新裙子,带着孩子出去郊游,我相信这个老奶奶一定是幸福的,因为她还保持着成长的力量。

那么孩子长大了,父母应该看重什么呢?我觉得有两个指标特别重要,就是尊严和自由。事实上,在这一生中,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尊严和扩展自由。再好的事业,再好的爱情,一旦尊严和自由受到侵犯,就会产生冲突,甚至出现新的选择。作为父母,我们不应该以任何好的名义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。

我相信尊严是与生俱来的,不是父母赋予的,也不是任何人乞求的。一个人的尊严是自己的选择。记得五个多月的女儿在选择玩具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取向。她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玩具,但她喜欢玩的东西只有一个& mdash& mdash空药瓶,她喜欢"卡拉卡拉"用力拧瓶盖。我们的阿姨从她的小手里抢过瓶子,说:“什么?这不好笑,你最好玩电动娃娃!"但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,固执地抓着奶瓶,继续执迷不悟地拧瓶盖。后来我去咨询了儿童心理医生。他说那是孩子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动作的时候。拧瓶盖的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裨益,比玩电动娃娃强多了。所以我们认为贵的电动娃娃更好,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。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,不应该被粗暴地剥夺。

我们社区经常举行儿童娱乐比赛。有一次女儿去玩,中了很多彩票,可以换玩具或者家居卫生用品。以前,她经常换气球,但那次她特别犹豫,对自己说"我是个大男孩,所以我不想要气球!"当时很吵"一条小溪"她选择了一块洗衣皂。回家后,她一天提醒我们十次:"洗手,我把肥皂带回来了!"家里不能用洗手液,但是用她带回来的洗衣皂洗手。那时候我们家的手很粗糙!但我们觉得应该充分肯定她的劳动,因为她牺牲了自己的气球,她在为我们着想。"尊严"与"责任"她有这个意识,觉得给别人打工是一种荣誉。

"山坡上开满了花,但在牛羊眼里,不过是饲料。"不是我们今天缺花,而是牛羊多了眼睛。

除了尊严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"自由。。很多人问我,你这么崇尚自由,还教孩子背诗吗?我说我当然教书。但我并没有要求她双手背在背后认真背诵,而是在她骑着滑板车跑步的时候,我们俩大声背诵;就是在她泡在浴缸里水花四溅的时候,她突然饶有兴趣的建议:"妈妈,我们来背首诗吧!"

她背诵诗歌,我从未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诗歌。我清楚的记得她两岁多的时候第一次用诗。有一次出差回来,我问她:"你想妈妈吗?"她突然说:"路上行人想死。"她会背诗。学以致用"!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成蹦床。有一次,她的父亲说。别跳,你已经破了四张床单了!"谁知,她一边跳,一边大声说:"哦,让一个有勇气的人去他喜欢的地方冒险吧!"掐住她父亲的下巴。

后来她居然开始给人讲诗了。杜甫的《春望》,我听她跟别人说了一个特别"任磊"的解释。她说:"& lsquo虽然一个国家被分裂,但山川河流永存,树木和青草重新变绿。这是关于杜甫那里的地震。国家还在,但已经破碎;山川都在,却走样了。为什么& lsquo花瓣像眼泪一样落下,孤独的鸟儿唱出它们的悲伤。然后呢。因为地震太严重了,每个人都很难过。"听她地震版的春表,我觉得我没办法纠正她。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地震的可怕场景,4岁看到玉树地震,然后是日本海啸地震。她知道地震是一种痛苦。所以我觉得,让她这么解读吧。等她长大了,老师会告诉她"安史之乱"是的。

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。但是我一次都没有纠正过她,因为我觉得,她还要胡说八道多少年?我怀念她胡说八道的自由。她不知道什么是权威。她认为自己有解释的权利,而这个权利可能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就被剥夺了。我觉得孩子的思想自由时间越长越好,这样长大后还能保留一些非常规的思维能力。

有一次,女儿坐在床上看一首唐诗,碰巧她知道那个题目的所有字& mdash& mdash“在山上度假想起我山东的兄弟们”,她像见到一个老朋友似的点点头说:"哦,这也是王伟的。"我会教她认字。作为一个独自在异乡的陌生人,每逢佳节倍思亲"。中途,她说:"王维的诗不都是好的。"我说:"怎么了?"她说:"不押韵"乍一看真的不押韵。晚上我在漱口,她突然摇摇头感慨道:"李白是一个会写诗的人。"我差点吐出一口水!我问她为什么,她说:"至少和王维押韵。"我后来觉得李白的诗真的很押韵,不管多么朴实通俗。我发现她能说出一些我没想到的道理,因为我讲了这么多年的诗,对每个人都难免心存敬畏,但我也失去了一个孩子对诗歌的选择标准。所以,现在她经常给我讲诗,我觉得很有趣,我也愿意保护她的自由权利。

让一个人有尊严、自由地成长,是我们的期望。有时候看着女儿练琴,跳舞或者画画,很欣慰。我根本不要求她在专业上有多大成就,只要她能在其中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,就够了。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缺乏艺术训练,所以当我们感到压力和疲惫时,我们永远找不到寄托。我女儿非常喜欢画画。当她遇到其他人的生日和礼物时,她总是说:"我给你画张图吧!"你听起来就像齐白石。她还不会写作文,但是旅行的时候,她可以用画来记录旅行日记。我觉得这样很好,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,有让自己开心的能力。这种能力不会因为缺钱而被剥夺。一个人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有能力让自己快乐。

"山坡上开满了花,但在牛羊眼里,不过是饲料。"不是我们今天缺花,而是牛羊多了眼睛。我们越来越失去一种审美眼光,把世界当成了同一个功利标准的筛选。我们变得越来越成功,却失去了成长的力量,失去了走在漫山遍野花丛中的精神愉悦。

"成功。也许是评判人的一个标准,但只是成长标准的一部分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有一个全面的、多元化的标准体系。一个人,只要生命能成长,就一定有未来。有这样一个故事,一个年轻人被不可捉摸的老酋长说服了。一天,他抓到一只刚孵出的小鸟,把它放在身后。他问老酋长:"我手里的鸟是生是死?"他想,你说它是活的,我就用手指一拧把它掐死;你说它死了,我就一掌让它飞起来。你凭什么说一切都是对的?我会让你错一次!结果,聪明的老人只是宽容地笑了笑,说"生命在你手中!"

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,关系到生命的成长。在所有的时间里,最重要的是现在;在所有权利中,最重要的是成长。

猜猜你有兴趣:

1.于丹教育讲座述评

2.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成长的书有哪些?

3.丹教师阅读《论语》的体会

4.评于丹的演讲

5.于丹读《论语》的体会

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